体育新课标核心素养「高中体育新课标核心素养」

体育正文 147 0

体育新课标核心素养

高中体育新课标核心素养

如何在体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如何在体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如何评价

小学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健康意识、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要评价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主要评价六点:1.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生能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2.小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能够熟知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具备一定的体育锻炼常识,能够欣赏体育赛事。3.借助体育活动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4.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在繁杂的体育项目中选择恰当的项目。5.培养学生心理健康。6.学生借助体育运动而使其具备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力,身体健康。
体育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如何评价

体育核心素养是什么?

体育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扩展资料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育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种价值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体现在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方面,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增强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变化方面,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学生不但能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体育核心素养是什么?

体育核心素养包括哪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方面

1.体育核心素养有七个方面而不是三个方面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 2.。 3.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
体育核心素养包括哪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方面

体育课程标准解读

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是,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1]中提出了学业质量。将学业质量纳入课程标准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有些国家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放在一起先后描述,有些国家则将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分开描述。不管以怎样的编排形式进行表述,都是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按照水平段进行描述,从而增加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本次修订的我国所有学科课程标准都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本文主要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学业质量有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学业质量的内涵和意义何谓学业质量,《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是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具体来说,学业质量是期望学生通过一个模块或一个学年学习后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个发展水平不仅仅是针对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针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换言之,学业质量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习内容的特征而制订的。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不管是必修必学模块还是必修选学模块,不管是体能模块还是健康教育模块抑或是足球或防身术等模块,都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总体的描述。由此可见,这种学业质量标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本质上不同,后者在本质上属于内容标准,主要是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为主的教学内容的描述;现代意义上的学业质量标准不是单纯基于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而制订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表现标准,而是以基础教育阶段总体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具体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表现性成就标准,是指向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制订学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具体明确的学业质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的精神和要求,通过有效的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即促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这有别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教完运动知识和技术,但不知道要教到什么程度,最后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的程度进行考试,考试后则算完成教学任务。未来应该根据学业质量的精神和要求开展教学。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体能模块的学业质量水平二有关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中提出:“在体能练习过程中情绪比较稳定,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能与同伴合作学习,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针对这样的标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面对主客观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团队的力量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勇往直前,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有了学业质量,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预测通过努力后能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2.直接指导阶段性评价有了具体明确的学业质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就有了依据,即根据学业质量判断某一名学生的学业质量处在哪一个水平上。体能和健康教育各占一个模块,分别为18个学时,学生学完体能或健康教育模块后,就需要对学生的体能学业质量或健康教育学业质量分别进行评价。运动技能系列的模块,以足球模块为例,无须每一个足球模块都制订1个学业质量,而是每一学年制订1个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即第1学年学完3个足球模块、第2学年学完4个足球模块、第3学年学完3个足球模块后分别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这是因为体能和健康教育模块分别学完18个学时就结束,需要进行学业质量的评价。而运动技能系列的同一运动项目模块起码要连续学练3个模块,最多可学练10个模块。从学习的连续性角度考虑,让学生系统完整地学练完一个运动项目后再进行该运动项目的学业质量评价会更好。3.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共需获得12个学分,其中体能和健康教育模块各1个学分,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共10个学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每个模块评价结束后,根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对该模块的学分进行评定。模块学习评定合格,获得1个学分;模块评定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得该模块的学分,且需要参加下一学期开学初组织的补考。补考内容为该模块所要求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体能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直接可以依据体能模块学业质量和健康教育模块学业质量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评定,而运动技能系列某一运动项目的每一个模块虽然没有学业质量,但评价时可以依据学业要求进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业质量是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即学业质量达到了合格要求,就可以获得1个学分。二、学业质量制订的有关问题说明1.学业质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制订学业质量的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为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提供指导。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在附录中还划分了学科核心素养的5级水平。这不但为《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订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和运动技能系列的项目模块的学业质量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学校和体育教研组制订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业质量提供了参考。2.学业质量与内容要求的关系所谓内容要求,是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所确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体系等,即学科的内容及其要求,主要描述“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防身术模块3中第5条内容要求为:“运用所学防身术技法和动作,进行限定练习条件下的实战对抗练习和比赛。”这里的“教什么”主要指防身术技法和动作,“教到什么程度”主要指教到所有学生都能在对抗练习和比赛中运用。而学业质量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确定的学科评价内容和要求,主要解决“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如,防身术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3第3-2的学业质量描述为“具有一定的对抗能力和应对变化情境的能力,能够参加比赛,对防身术运动有比较完整的体验和一定的理解。”此外,与内容要求不同的是,学业质量不仅针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学业质量是反映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标准。3.学业质量5级水平与课程标准5级水平的关系《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5级水平是根据课程内容特征并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而划分的学业质量水平,而课程标准5级水平是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而划分的学习水平,如,小学1~2年级是水平一、3~4年级是水平二、5~6年级是水平三、初中是水平四、高中是水平五。由此可见,虽然概念一样,但内涵完全不同。也许,未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学习水平也会划分出相应的学业质量5级水平。4.学业质量划分5级水平的依据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究竟划分几级水平为适宜的问题上,有个别专家和体育教师认为5级水平不好操作,宜划分3级。之所以划分为5级水平,是基于充分地思考、讨论和调研的结果:一是划分3级水平不容易评价,3级分为好、中、差,实际上有许多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处于好与中之间,究竟是将其归为好,还是归为中,就难以判断和操作。二是从我国长期对学生学习的等级评价来看,大多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三是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来看,划分为3级的几乎没有,德国则划分了7级水平。5.学业质量5级水平划分努力体现区分度划分学业质量的5级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人的行为由外在的和内在的成分组成,而且有些可以定量描述,有些只能定性描述;能够定量的尽量定量描述,不能够定量的只能定性描述。特别是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许多具体表现只能用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比,定性描述要困难得多。在学业质量中,对于定量描述部分尽量用时间、次数、远度、高度等评价,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第1学年)提出了定量要求,如,水平1的“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4次高水平的足球比赛”;水平2的“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6次高水平足球比赛”;水平5的“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12次高水平足球比赛”。有教师提出疑问,水平5要求每学期观看12次高水平的足球比赛,这可能吗?这是因为水平5是学业质量的最高标准,而且只有少数学生才能达到水平5的水平。此外,观看高水平的足球比赛并不是都要求学生必须到现场观看,通过电视、网络等观看都算1次。对于定性描述部分主要靠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并用动词和形容词加以区分。对于学业质量5级水平划分的区分度和可操作性,课程标准测评组也经过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5级水平划分的区分度是可行和有效的。6.学业质量水平之间呈递进关系正如前述,学业质量分为5级水平,即水平1至水平5,水平2为合格水平。从水平1到水平5描述的标准是逐步递进的,以下仅举例水平1至水平3,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第1学年)中,关于运动认知和运动技能方面的标准,水平1为“了解足球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则,初步掌握足球动作技术,参加小场地足球竞赛活动,对足球运动有一定的体验。”水平2为“进一步了解足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基本掌握足球动作技术和战术,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战术参与足球游戏和4对4、5对5的足球比赛,对足球运动的体验进一步加深。”水平3为“理解足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并能运用于实践中,在5对5、7对7的足球比赛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技战术。面对足球比赛变化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对足球运动有比较完整的体验和一定的理解。”由此可见,关于足球运动认知方面,主要使用了解、进一步了解、理解等动词以及数量词来呈现递进关系;关于足球运动技能方面,主要使用初步掌握、基本掌握等动词以及运动技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呈现递进关系。特别是,不管是水平1、水平2,还是水平3,都有参与竞赛和体验完整运动的标准,只不过是程度和水平不同而已。7.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的关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密不可分,学业__质量主要涉及评什么的问题,即评价的内容。如上所述,学业质量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和要求,而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就是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最后评价的是某学生达到了学业质量的某一水平。学习评价既涉及评什么的问题,也涉及怎么评的问题,即评价的方法。不管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抑或是教师评价还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都要围绕学业质量来评价。三、结语正如前述,学科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灵魂,引领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本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方面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而学业质量起着促进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保证作用,这是因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是通过对其学业质量的评价得出结论的,而学业质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完全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和要求。既然学业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它就会引导教师紧紧围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而且知道自己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这样就能促进更多的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学业质量,并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学校的体育教研组要在学习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并参照相关运动项目学业质量的基础上,研究和制订适合本校的不同运动项目的阶段性学业质量。这样的研究和制订过程不但有助于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工作,保证教学实践工作是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等。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其中主持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的“体育锻炼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和“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分别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的“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获得教育部一级财政项目的资助。主编出版国家级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与健康》教材20多本,主持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体育理论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的“体育教育专业”获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领衔完成的“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独著的《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为更深入地理解、更好地实施该课程标准,各地体育教师将会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研讨及培训活动,会进行与2013年版课程标准的对比学习,更会据此进行教学实施,在此过程中,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理念、内容等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或困惑,对此,本刊将在杂志上开辟专门版块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答疑解惑。因此,如您在学习、实践《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过程中,存有疑惑或希望专家加强对一些内容的解读与指导,请将您的困惑或问题发送邮件至zgxxty@vip.sina.com,主题注明:《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调研。来信中要求明确具体问题,如有必要需进一步明确实施现状、实施条件等,同时应附详细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参与!(编辑:种青)举报— 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写评论...
体育课程标准解读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